五年前,自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设之日起,一粒高新的种子就在聊城大地上播下,一支创新的火炬在鲁西腹地中点燃。
砥砺奋进五年路,高新区已然魅力十足。
28日上午,高新区设区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举行,与此同时,13家省驻聊及市级新闻媒体齐聚高新区,实地检验了高新区五周年发展成果。
说发展:五年,高新区交上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在28日上午举行的高新区设区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上,高新区新闻发言人、宣传办主任王含冰是这样总结高新区发展成果的——“纵观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可以说高新产业稳步发展,重点项目推进有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城乡发展日趋协调,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安全生产态势良好,党的建设深入推进。”
数据固然枯燥,却最有说服力。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令人惊喜的数据——
2017年,高新区完成区内生产总值50.93亿元,同比增长9.4%;
三次产业比重持续优化,调整为15:54:31;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87亿元,同比增长43.5%,增幅居全市第一;
税收占比91.6%,居全市第一;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6.7亿元,同比增长54.5%,居全市第一;
实现工业利润和工业利税25.1亿元和29.4亿元,同比增长306.5%和284.9%,居全市第一;
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3.5亿元,同比增长38.8%,占比达到47.8%,增幅和占比均居全市第一。
建区之初,高新区企业仅有鲁西化工等几家,截至2017年,企业数量已达到22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4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5家,收入过亿元企业27家。
论民生:民生事业持续改善,扶贫攻坚见实效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高新区的建区理念。
五年来,高新区民生事业持续改善,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
总投资120亿元的26个城乡建设项目去年完成投资45亿元,超进度10个百分点;
九州洼月季公园完成投资超过4亿元,完成了土方施工、基础造型等工作,进展顺利;
新建改建高效集约蔬菜温室大棚1782个,完成旱厕改造1.2万户,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136户;
完成总投资1.5亿元206公里的村村通工程,提前一年完成了三年建设任务;
小城镇提升工程、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工程进展顺利;
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及学前二期行动计划走在全市前列,义务教育均衡县通过了国家验收。
在实现3230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21个贫困村顺利摘帽的基础上,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促进扶贫产业和农业、工业、旅游业融合发展,其中,整合韩集乡红色资源做强红色旅游,带动全乡11个重点贫困村规划建设美丽乡村,促进整村脱贫。
谈展望:今年全力冲刺国家级高新区,确保顺利实现晋升
三年跨入国家级高新区行列是2016年高新区向市委、市政府及全市、全区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2018年,是高新区交答卷的时候了。
“今年‘两会’,市委市政府把“全力支持高新区发展、突出高标准定位,推进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环保科技等六大产业园建设,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全部高新区人将义不容辞,必需迎难而上、全力冲刺,确保把这张答卷做漂亮。”提到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王含冰铿锵有力。
敢说这话,高新区底气十足。
2017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家数、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这四项反映科技创新水平的指标均居全市第一位——
截至目前,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居全市第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5%,居全市第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件,居全市第一……
可以骄傲地说,高新区已经成为引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距离国家级高新区的标准要求越来越近。
记者 李小芹 通讯员 楚诗韬 杨劲松 王鑫